吴旭东(画家) |
吴旭东毕业后来到顺德工作,把“漆画”这一画种带到顺德,并创办“乐从漆画”创作团体,被广东省总工会评为优秀“职工艺术家”。“乐从漆画”已成为当地文化的一个品牌,是顺德美术的其中一个亮点。
|
|
邓普庆(媒体工作者) |
邓普庆是佛山电台顺德分台记者、时事评论节目主持人,主持过时事评论节目《顺德公讲奥运》,目前主持时事评论节目《顺德公弹世界》以及担任《顺峰山下城市论坛》的节目监制工作。在节目中,邓普庆用地道的顺德方言,风趣幽默、观点鲜明地评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歌颂人间的真善美,大胆地针砭时弊,深受听众欢迎,收听率稳居电台前列。
|
|
罗福南(厨师) |
从小就对烹饪感兴趣,至今已有33年从业经历,2000年连任中国厨师之乡——顺德饮食协会会长,现任顺德厨师协会理事长。曾获得中国烹饪名师、广东烹饪名师、顺德十大名厨等称号。
|
|
欧阳国兆(企业家、慈善家) |
欧阳国兆热心推动曲艺事业的发展。他引入艳阳天粤剧团进驻均安天连,资助3万元为天连小学曲艺兴趣班添置了曲器。此外,还促成了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选拔赛和“广东省曲艺人才培训基地”落户均安。
|
|
何信夫(均安女篮教练) |
顺德均安爱得乐女子篮球队建立34年,何信夫一直担当主教练。34年来,何教练带出了一代又一代队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冠军。何信夫曾获广东省劳动模范,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个人代表,曾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
|
黄锦财(基层干部) |
2010年,黄锦财积极推动“尢列故居”及“尤氏大宗祠”的修缮工作。积极配合广东省社科院开展工作,为史料《一个村庄的原始记录》的编制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原始资料。同时,积极推动基层开展文化多元化发展。
|
|
刘仕坚(基层干部) |
多年来,刘仕坚充分利用龙潭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年坚持开展“龙文化水乡节”活动,吸引珠三角及周边地区数万计的游客前来参与,为当地文化及经济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同时,打造龙潭文化广场,完善基层文化设施。
|
|
邓家声(基层文化工作者) |
邓家声杏坛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杏坛镇的龙舟说唱、人龙舞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锣鼓柜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培育基层文化品牌,打造文体精品,如“康宝龙舟队”成为杏坛镇文体品牌中的精品。
|
|
张永锡,历史文化研究者 |
他的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研究成果突出。论文“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的作用和地位”入选《广府文化与改革开放论文集》。在龙江的“两龙文化”活动中,他撰写“两龙文化”有关论文,编制“两龙文化”有关教材等。
|
|
梅永强(社区干部) |
近年来,陈涌社区在梅永强的带领下,累计投入800多万元,兴建各种室内外活动场所和文体设施,满足了居民群众对文化生活多元化的需求。2010年,居委会获得顺德区首批“全民健身示范村居”称号。
|
|
任 军(企业报主编) |
任军全面负责企业内刊工作,组织、推进集团车间文化建设和文化中心等工作。2005年,《联塑时讯》荣获“2005中国企业优秀传媒奖”。 2010年,该公司图书馆被评为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
|
|
陈狄青(专业摄影人) |
陈狄青的作品注重反映社会民生,其作品屡获殊荣。近年来,陈狄青一直鼓励身边人参与摄影。目前,通过他帮助新加入广东省摄影协会的会员有4人,广东省新闻摄影学会的有5人,成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的有3人。
|
|
杨玉兰(舞蹈爱好者) |
杨玉兰退休的11年间,一直坚持跳舞。目前,她领军的乐从居委会妇女健身队是乐从镇文化活动表演的主力军。该健身队由退休妇女组成,人数近百,已已发展成一个比专业表演团体更专业的业余妇女舞蹈队。
|
|
叶瑞兰(基层健身教练) |
2008年被区妇联评为“顺德区基层健身队优秀教练员”。自陈村镇在基层成立健身队后,叶瑞兰第一时间乐当义务教练员。她把推动陈村镇舞蹈、太极活动当成自己的“第二事业”,为陈村镇的文化大发展推波助澜。
|
|
刘卓茹(书画家) |
2008年获陈村镇文化金蝶奖•成就奖。2005年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书画创作以及公益事业中。刘卓茹的作品入选全国性展览3幅,入选省级展览7幅,2幅获省级三等奖。此外,她还积极研究清代名家黎简的书画艺术。
|
|
彭产兴(版画教育创作人) |
彭产兴一直致力于美术创作和教育工作,他的多幅作品屡获殊荣。彭产兴开创版画教育为龙头的特色学校,使陈村镇中成为顺德区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他三次被评为“全国最佳辅导老师”,还被评为省“优秀辅导老师”。
|
|
梁子刚(旅游界人士) |
梁子刚是顺德知名语言演播艺术家,他首创中国第一套广东民间故事讲古CD集《鬼才伦文叙》,主创《顺德故事》、《龙江故事》、《凤城美食传奇》等,作品集本土性、特色性、示范性于一体,曾多次在国内外著名电台播放,并悉数被地方政府或唱片公司制成CD于全球华人地区发行。
|
|
苏 禹(基层文化研究者) |
苏禹现的多部个人专集入选“粤人文库”,被录入“北京超星数字图书馆”,2007年撰写了《历史文化名村碧江》。1983年至2004年期间,他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深入研究并作出贡献。2004年,他被授予“广东省基层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
|
|
陈安源(文体项目经营者) |
开创了“休闲•文化•运动”的文化体育经营方式,活力休闲体育基地就是典型代表。同时,他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中小学生网球培训项目。此外,他还吸引省内诸多体育项目在此开展。
|
|
张宁和(企业家) |
2004年,推动公司成立了自已的职工培训学院——东菱学院。同时,倡议公司每年投100多万元建立“金字塔”式的培训体系,每年投入200多万元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多年来,他还发动公司赞助勒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款项达700多万元。
|
|
周铁株(文学创作者) |
是勒流第一位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顺德第一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同时,还曾获广东省作协颁发从事文学创作逾四十年并取得成就的荣誉证奖牌和证书。并积极协助《勒流文艺》的创刊、出版等工作。
|
|
刘崇方(企业家) |
广东必达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该公司组建的“顺德必达必少儿合唱团”, 每年赞助10万余元,合唱团先后国际和国家级比赛获奖。此外,创办了“伦教书画创作基地”,并每年数万元赞助三洲社区文化建设。
|
|
王红艳(音乐教育者) |
她长期致力推动容桂音乐事业的发展,组建容桂“金声”、“金莺”合唱团并担任团长、指挥,担任容桂“金雀”合唱团指导老师。合唱团获全国首届“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会金奖、全国首届“民歌”合唱大会金奖等奖项。
|
|
吴国霖(艺术家) |
吴国霖是容城艺术馆的创办人。2010年6月,由吴国霖组建的马冈版画工作坊,成功举办“传承与创新•马冈版画探索展”,让沉寂200多年的马冈版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7月,吴国霖成为顺德区第二位国家级的作协会员。
|
|
江业群(基层文化工作者) |
致力推动容桂群众文化,将国际标准舞活动打造成容桂最有群众基础,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成功引入第24届CBDF全国国际标准舞锦标赛在容桂举办,在全国开创了先河。2010年其应邀担任第十六届亚运会开闭幕式热场执行导演。
|
|
何婉薇(教育工作者) |
创办名门艺术培训中心,为顺德和容桂培养了大批优秀书画艺术人才。名门艺术培训中心也被国家教育部连续5年授予“全国中小学生书画比赛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是全国美术教育培训基地、中国书法研究院教育委员会教学示范点,顺德区“十佳”民办学校。
|
|
吴国雄(社区干部) |
提出“创建文化特色和谐社区”目标,在近年利用侨胞捐建项目、企业赞助、社区投入等渠道,修建和改造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并亲自策划组织社区文化活动,使北区社区成为“广东省文明社区”、“佛山市平安和谐红旗社区”和顺德首批“群文示范社区”。
|
|
冯雪云(太极拳爱好者) |
作为大良街道太极拳协会会长,十多年来从不间断地到基层义务对社区群众、退休职工教授太极拳,为发展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作出积极贡献。在她的带动下,大良街道21个居村从原来无太极队到现时已组建17支队伍,会员达500多人。
|
|
黄伟羡(教育工作者) |
学校艺术教育的领跑者,十多年来使大良实验学校培养了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学校合唱团、管弦民族乐团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并接待了多个国家地区的访问团,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
|
吴英海(丝绸文化研究者) |
从事丝绸行业工作26年,注重丝绸产业文化收集和挖掘,于2007年创建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是广东省首家民营专题博物馆,目前已逐步成为顺德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在国内外有一定名气,被称为“神奇生态博物馆”。
|
|
陈仁泰(音乐创作人) |
大力推动原创音乐产业发展,成功推出多名知名歌手,还制作了《月亮之上》等多首原创金曲,凭借着惊人的下载量创造了网络数字音乐史无前例的神话,成为网络数字音乐的领跑者。除此还将粤剧戏曲和原创音乐产品推出国门,让世人从中认知中国。
|
|
王燕儿(教育工作者) |
作为顺德小金凤艺术团的艺术总监,她让成立16年至今没有一个专职人员的小金凤艺术团拥有多个骄人的“第一”,并在省、全国、国际少儿艺术比赛中屡获殊荣,顺德小金凤艺术团因此也两次受国家文化部派遣,代表中国儿童出访。
|
|
陆镇康(作家、戏剧家) |
以记录顺德为荣,出版《可爱的顺德人》等大量文学戏剧著作,其题名的《顺德好人》一书还掀起了“顺德好人”热潮,“顺德好人”迅速成为顺德的城市品牌,也成为顺德最热门的流行语,“顺德好人”也引起中央文明委的关注。
|
|
梁倩美(退休干部) |
退休后出版画册“顺德百景图”,赞美家乡处处有风景。得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顺德分校停办,不辞辛苦走访各级部门在2002年9月复办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顺德分校,现很多毕业生都成为顺德区书画领域骨干,为繁荣顺德区书画艺术作出积极贡献。
|
|
劳建(文化创意人) |
先后创作出一批唱好顺德的歌词作品,还两次自费到美国、香港等地采访搜集李小龙的珍贵资料,创作的顺德龙文化组歌《龙情五部曲》,得到全球五十多家中文媒体报道和美国众多重要侨领的关注及肯定。
|
|
李健明(历史文化研究者) |
岭南文化研究的领军人,一批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家核心刊物,其书籍《顺德自梳女》还在《新加坡联合早报》得到连载。他还策划统筹“三字经学术研讨会”、“简朝亮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内学术会议,推广顺德文化。
|
|
梁小葵(武术教练、裁判、运动健将) |
武术教练、国家级武术裁判、中国武术七段和国家级运动健将,曾多次代表国家、广东省武术队参加国际性和全国性武术大赛,并夺得多项冠军。退役后她任顺德区业余体校教练,所执教的学生也获得过不少武术比赛冠军。
|
|
罗灵(画家) |
先后两次参与策划“视觉就是经济”当代艺术活动,并以德胜河沿岸老工业区为题材创作油画,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2007-2009年还多次向政府建议保护顺德容桂老工业区建筑遗产,在政府的关注下,部分遗产得以保存,并形成德胜创意园。
|
|
梁嘉鸿(运动员) |
是龙江本土近年培养出来的优秀运动员之一,2008年曾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在河北石家庄举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代表广东队跑出全国“三冠王”。在 2009年全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也夺得4×100米等多个田径赛事的冠军。
|
|
黄德超(文化工作者)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坚持业余进行李小龙文化、顺德粤剧、永春拳、饮食文化等研究,是首个确认李小龙祖籍顺德,并筹建中国大陆首个李小龙纪念馆;首个提出粤剧五大流派中有四大流派是由顺德名伶创造;首个书面提出保护、弘扬永春拳文化的热心人士。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