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森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先生曾苦心相劝育人者。一向心明教育要义的老先生,能以过人的预见性来警醒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可谓眼光独到。
时至当下,教育界年年盛行“课改”,仿佛非要“语不惊人死不休”。只是曲高和寡,待到柳暗花未明之时,追随者甚寥。直至最后,教育界不见百花齐放,不见百家争鸣,惟见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最终改得面目全非,终致不伦不类之惨状。此乃多年来教育之阵痛,实在有必要引君深思啊!
当一场场形形式式的课改运动失败过后,吾辈是否需要反思呢?究竟是形式上出现问题,还是倡导者与落实者身上出现问题呢?今以愚笔,肤浅论之。
之前,曾闻国内有数间课改比较成功的学校都相继传出有弄虚作假之怪现象。内心澎湃起伏之后,我发现追逐虚名是导致其身败名裂之祸根。那种不站在学生立场去制定适宜的学制的做法,其实与揠苗助长同类。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为了给自己图个虚名,让学校里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扪住良心,做着沐猴而冠的表演节目,在众多虚名之下,迷失了本性,更负了多少学子的青春年华!难道身为教育倡导者或工作者,不知道学校是个圣洁之地?又岂能假公济私的呢?追逐虚名迷失了一个人的本性,本是可怜;因追逐虚名而延误了学子的锦绣前程,更是可悲!
可是,课改的脚步是不能因其屡战屡败而裹足不前的。我们也不能做因噎废食之事。如何在眼下千疮百孔的困境中,率军突围而出,让课改能行之有效地循序渐进下去,才是今后的重头戏。
上梁不正,须先扶正。继而该是践行课改的主角出场了。
有一位教育前辈曾经说过,课改就是要斩断教师对学生控制的手。传统教学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满堂灌”。教师成了主宰课堂之上帝,并且堂而皇之,完全不以学生为主体,生怕自己少讲,学生则少学,成绩则不会理想。在教师个体这种患得患失之下,学生岂会不成为“满堂灌”的牺牲品?故余虽愚,但于此亦要说明,若除此弊,先斩断这双无形的手。
其次,吾辈需持莫大勇气而从之。但凡改革,莫不弄个头破血流的。一百多年前的“公车上书”与“戊戌变法”,洒尽了多少英雄血,才唤醒了多少国民的救亡图存?吾辈应该在参悟谭嗣同前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干云豪气之余,更应该学习先辈们“不成功,便成仁”之勇魄。
诚然,吾辈还需要有恒心。君可见屈原洞中苦读《诗经》三百篇,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君可见苏秦夜读椎刺股,最终成就了一番不凡的事业;君可见司马迁含冤蒙垢数十年,幽而发奋,终成《史记》,留下了史家之绝唱。古代成功人士的苦读励志故事,告诉吾辈做任何事情,除了要有决心,更需要有恒心。
可以说,吾辈对课改还稍欠信心。课改之路漫长且艰险,非朝夕能成,倘无信心,事竟难成。
教育不能再安于现状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加以改良,惟愿如此,方能兴邦,惟愿如此,民族复兴,指日可待也。吾辈当身先士卒,勇于担当,勇于尝试,勇于进取,才不愧教育此神圣职责。
继续吧,课改;奔跑吧,吾辈!
——2016.11.10
■博客入口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