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市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淡薄,许多垃圾在环卫工人手工处理时已经变质变味了
顺德城市网消息 “长期以往,环卫人员的身体也吃不消,希望接下来在垃圾收集前的分类及简单处理能更多的引导市民的参与,将垃圾分类意识渗透到每个市民。”昨日(9月8日),顺德区副区长、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局长王干林实地考察陈村生活垃圾处理厂,虽然对“生活垃圾100%的处理率”表示满意,但同时,垃圾处理厂里弥漫的恶臭味让他对生产一线员工的身体状况很是担忧。
太臭!一线工人能忍受吗?
记者从昨日的现场会了解到,陈村生活垃圾处理厂可日处理300吨,目前处理量为180吨。试行两个月以来,收集到的生活垃圾100%处理,无害化率达100%,资源化率达38%。但由于这个生活垃圾处理厂刚建成投入使用不久,许多垃圾前期处理工作几乎没有,垃圾处理厂收集到的垃圾基本上都已是变质变味的“腐物”,不仅严重伤害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而且也对垃圾的后续无害处理增加了许多难度。
“不好意思哦,因为太臭我进去一会就出来了,实在受不了那股臭味,差点晕了。”在对陈村生活垃圾处理厂的公众评议会上,常辉兰直言自己的最深感受。常辉兰是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老师,同时也是政协委员。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常辉兰的最深感受,绝大多数参观陈村垃圾处理厂的人也有同感。
厂内臭味难忍、没有穿任何的防护服、只戴有一个口罩、用手在生产线上拣垃圾、与垃圾零距离接触……目睹了陈村生活垃圾处理厂工人的工作环境及工作内容,常辉兰不禁担心工人的健康,“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他们会不会得职业病,他们的皮肤会不会有损害?”会上,这一问题成了公众评议会上的重点论题。
陈村生活垃圾处理厂徐厂长有苦衷,他坦言,生活垃圾分类很复杂,尤其是家庭餐厨垃圾。为此,他呼吁市民应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从源头上抓好。
市民要学会分类垃圾
记者了解到,目前,顺德的垃圾分类处理主要是生活垃圾,而这又与每个市民的生活紧密相关,任何一次回收不及时,其产生出来的有害气味以及各类细菌都将对市民造成危害,甚至可能导致某些传染病的发生。
“这样的一个中转站对垃圾分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最终要解决问题,需要市民一起参与。”城管咨询家谢如枫表示,垃圾分类应该呼吁市民参与,减少生活垃圾处理厂工人的工作量。“我认为垃圾分类应该普及到小区,实行责任制,让垃圾在出小区之前就解决垃圾分类这一问题。”常辉兰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垃圾分类的宣传,目前很多市民根本就不了解哪些是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此外,常辉兰建议减少甚至避免工人与垃圾接触,可以通过提高机械化的手段来实现。
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叶卉时坦承,垃圾分类处理是当前顺德环保工作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但效果不算好,但要抱有信心,“台湾都可以把垃圾分类做得很好,我们肯定也可以,只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进来。”
□邓云(编辑: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