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我们推出《城网视点》评论栏目,表达城网及关心热爱顺德的网友对顺德发展、建设的点滴思考与建议,对顺德的每一个进步鼓与呼,为顺德的每一步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希望为这座城市的更加美好贡献我们共同的智慧。
□木子
社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既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基础,也是体现社会治理水平的微观窗口。
当我们在谈论“社区营造”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当看到城网近期推出的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整村社造试点村居的系列报道时,笔者脑海里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
“社区营造”这个概念从提出到落地顺德,并在全国各地的尝试中,衍生和演绎出各种精彩的版本与可能,推进过程中也反复面临着不少疑问。有人说社区营造不是自上而下的设计,也不是硬件主导的营造,而是连接人与空间的一种社区实践方式。也有人说,在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的语境中,社区营造的过程,应该看见“人的情感”“记忆的延续”“社区的共识”。
如何通过承载着情绪、记忆与人际关系的社区营造,将看不见的“软性资源”转化为社区活力,各地围绕在地化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就好像那句著名的“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越来越多从业者通过自己的方法和尝试,去探索社群的真正需求。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机构、基金会、商业公司、在地居民、媒体机构等多方陆续参与进来,形成生态循环。
城市发展的目标,不仅在于追求高度与速度,城市温度也是其中重要的方向,已经成为共识。事实上,如果在社区营造中,各方力量合力能够让人与人产生价值认同,对一个个哪怕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公共问题达成共识,通过众筹更多资源去解决相应问题,最终将推动人和环境的双向改变,也让城市更有温度。顺德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我们乐见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更多城网视点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