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温暖的力量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顺德文化 > 文化热点 >
精彩专题,一览无穷

热门查看

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的顺德古村,“威水”!


  说起陈村,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除了陈村粉,便是花卉。其实陈村“千年花乡”美誉的由来,少不了一条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古村的功劳。


微信图片_20230220142433.jpg


  它位于陈村的西部,集“颜值”和“才华”于一身。明清时期,这里已是闻名海外的花村,村内“户户皆种花,花前花后皆人家”;这里人杰地灵、文脉源远流长,历代人才辈出,更是“诗、书、画、印”四绝的清代著名书画家黎简的故乡。


千年花村,香逸四方


  陈村,古称龙津,是曾经的广东四大名镇,出产鱼米、花卉。陈村花卉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长安上林苑建“扶荔宫”,宫里的珍贵花卉和果树苗均由陈村进贡。据《顺德县志》记载:“陈村岁载花果出售诸郡,自汉例献龙眼、荔枝,宋贡异花,盖由来已古。”陈村进贡奇花异卉,延至宋朝依然不息。


微信图片_20230220142450.png


  明代大学者屈大均还描述陈村为“渔舟曲折只穿花”“村前弥望皆为花”。而论及花卉种植,则以弼教名气最盛,民间素有“先有弼教,后有花地”之说(“花地”即广州芳村花地湾)。


  俯瞰弼教村,映入眼帘的满是青葱绿意。这个总面积仅有约2.1平方公里的小村,接近三分之一的土地都种植了花卉桔果。


微信图片_20230220142453.jpg


  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要得益于弼教人熟练掌握各种花卉繁殖接驳技术。《顺德县志》中记载“今则弼教花圃多于陈村,移花接木之法,讲求甚熟,流通亦广。”弼教花农在陈村周边地区的影响下,学到了一身“移花接木、接驳修剪”的好本领,并将其变成一门独门技艺。


  “种树、艺花,今盛于佛滘,去陈村仅数里,场圃殆遍一村,《黎简集》所称‘百花村’者是矣。”民国时期,弼教村内已有128个花园,花卉种类以米兰、玉兰、桂花、茉莉花、四季桔、金桔和盆景为主。


微信图片_20230220142505.jpg


  1930年代,弼教每年花卉种植面积均超百亩,盆花数量过万盆,其中以所植的米仔兰最久负盛名,那时连基围30公尺之外都见缝插针地种满了米仔兰。


微信图片_20230220142517.png

久负盛名的佛滘米仔兰。


  弼教“百花村”的名号被不断打响。海外侨民若想写信回弼教,地址只要填上“中国广东省花村某某某”,信件便能准确送达到收件人,可见弼教村的美名早已名扬四海。


  弼教村也因此拥有一大批技术过硬的园艺大咖,他们都有着一个独特的称谓——“弼教工”,当地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们:“天上雷公,地下弼教工”,“弼教工”的名声就像雷公打雷一样大。


  那时,不少弼教工会亲自将种植的花卉运送到广州、中山等地售卖,且多是送往酒楼出售。他们经常保持着脚踩拖鞋、头戴草帽的朴实形象“出省城”,这导致他们在向酒楼收花款时,被不明真相的服务员当作乞丐拒之门外,闹出过不少笑话。实际上,这些常年给广州酒楼专供花卉的花农,早已靠勤劳走上致富路。


  上世纪80年代初,“万元户”的叫法逐渐在全国流行起来。当时正值改革开放,提倡先富先光荣,顺德也正在实行包产到户,一批养殖、种植专业户随之出现,并诞生了最早的一批“万元户”。



  顺德第一个万元户是一名花农,他便是当年弼教花园的园长黄明。村中的长者们回忆时说道:“他那时就可以开着一辆嘉陵摩托出门,在村内特别惹眼。”由此可知,当时这位万元户是许多人的艳羡对象。


  溯古追今,如今行走在弼教村里,仿佛每一块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砖瓦,都夹杂着淡淡花香;路过的每一条街巷,都饱含浓浓的历史韵味。


微信图片_20230220142540.jpg


  在弼教村委会旁,一座高大的门楼矗立路边,正上方一块牌匾上写有“弼教花园”。尽管四个大字已略显模糊,修建于1980年的牌楼也被岁月侵蚀出斑驳的痕迹,但它却是弼教村威水史的最佳见证者。


微信图片_20230220142548.jpg


  弼教花园创办于1957年,当时恰逢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弼教花园由私人花园折价入社联合组成。最初成立时,弼教花园占地面积达100多亩,拥有100多名员工,大量种植米兰、金桔及绿化树,每年产值可达20万元。1985年至1989年期间,弼教花园更实现产值190万元。


  在时代的推动下,弼教花园成为最耀眼的一束光。20世纪80年代,这里就吸引过不少的“大人物”来访,1983年副总理万里到弼教花园参观;荷兰王国议会(两院)议长、巴拿马议长、墨西哥总统、柬埔寨国王等贵宾都曾成为弼教花园的座上贵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弼教花园仅剩下一座门楼。从门楼穿过往里走,昔日的花田早已被厂房和民居占据。繁花竞相开放的场景虽不复存在,但弼教花园的风光历史却已深深印记在每一代村民的心中。


微信图片_20230220142604.jpg

陈村镇弼教村花乡公园。


黎简故里,文脉犹存


  正所谓花色养育一方水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花香四溢中,弼教村还夹带着一缕翰墨的香气。除了依托花卉种植“花”名远扬,弼教村还因为是名誉岭南艺术家黎简的故里而被人熟知。


  黎简是“粤东四大家”和“岭南四子”之一,更是清代中晚期的岭南山水画坛上的一座奇峰。他开创了属于广东本土的绘画语言,作品在继承明代浙派青绿山水特色,并受石涛等大家的影响下,形成了个人鲜明的艺术特色。

 

微信图片_20230220142619.jpg


  他一生虽然足迹未出岭南,但名声却已远播中原。幽谷多隐士,花乡出诗人。黎简常常在书画作品中融入家乡的风土人情、生活情景以及个人情怀,因此所著诗篇也为后人追寻历史留下了重要史料。

 

  古时,弼教花农多依靠船只搬运花卉至外地销售,而这一繁华景象也被黎简刻画得栩栩如生:“船头花影垂垂簇,亲见饥鱼嚼紫烟。”花乡独特的韵味在黎简的笔下活灵活现。


  黎简一印,独树一帜;黎简一画,百花失色;水墨丹青,写意岭南大好河山;诗词歌赋,抒发骚人胸中块垒。黎简的一幅幅作品承载着“千年花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滋养着后人的精神和文化。

 

  时光流转,昔人已乘黄鹤去。为了缅怀这位艺术大家、传承四绝之艺。如今,一年一度的“黎简奖”成为陈村文化事业建设的重点项目;黎简纪念馆在弼教村中落成,以黎简之名,传黎简文化,共同见证弼教村这片热土在未来的跃升发展。


  走出黎简纪念馆,眼前便是弼教小学。你可能不知道,弼教小学的前身其实是“化成义学”。


微信图片_20230220142635.jpg


  《顺德县志》中记载:“化成义学,在弼教乡。乾隆十五年知县陈志仪捐建。”清代,顺德县令陈志仪见陈村一带文教风气相对薄弱,于是在此大力开办学校。


  据文献记载,“化成义学”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是顺德在原址上办学历史最久的学校之一。在历经一代代重修、迁建,几经改名,弼教小学仍屹立至今,始终保留住了历代党委、政府以及弼教村民致力于教育、造福乡梓的情怀。


微信图片_20230220142648.jpg


陈村弼教村

花香飘逸,人文荟萃

以花作外纱,以文作内里

这条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的历史古村

等待你来一探究竟!


编辑:陈惠玲

来源:顺德档案史志


顺德城市网首页
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上一篇:在桂畔海看一场7点的日出,到底有多美?
下一篇:超火的藏服少女写真,在大良就能拍! >
知识产权声明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网络违法罪 安网 举报有奖 网络违法罪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ICP备13003604号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