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温暖的力量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顺德文化 > 佳作欣赏 >
精彩专题,一览无穷

热门查看

“陈村种!”“陈村种!”


□邓永娟


  我第一次知道“陈村种”这个词,是读大学的时候读了许桂燊和刘思考老师写的《农军大转移》这本书。

  后来,我来到陈村,得知了“陈村种”的典故。原来“陈村种”是“陈村棕”的别称。抗日战争时期,在陈村竹桥头也就是现在的金花大楼附近有一家卖棕子的店铺,他们家的棕子特别好吃,想钱想得发疯的老板自然就想“得升米望饥荒”,也就是希望闹饥荒,这样就有更多的人来吃他家的棕子,生意越来越好,钱也就越赚越多。

  由于他们家的棕子太出名了,人们把他们家的棕子就叫“陈村棕”,后来,“陈村棕”“陈村棕”说得多了,传着传着,时间一长,“陈村棕”就变成了“陈村种”,含义也变得不一样了。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珠江三角洲人们常会听到一些人家教育自己的孩子时说道:“别学陈村种!”“一副陈村种的样!”人们对陈村人的看法可见一斑。“陈村种”这时就变成了一个俗语,它的全句的意思是:“陈村种——得升米望饥荒,得两升米无地方装”。例如某人有了一块钱,他不管自己明天是否有米煮粥,一下子先吃掉九毛九,仿佛专等饥荒到来,好让自己饿死似的,人们又把这种行为叫做“洗脚不抹脚” ——顾前不顾后,顾上不顾下,愈穷愈目光短浅,越没有钱越要瞎花,带有二世祖、败家子的意味。

  我95年毕业来到陈村工作,近距离地接触陈村人,了解陈村人。其实,早在八十年代开始,陈村人已经意识到“陈村种”这个冠予他们身上的词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词,他们不相信自己永远是“败家子”“二世祖”,于是下定决心,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实实在在地干着,用实际行动改变人们的看法。也就是那个时候,市场经济的苗头在往上冒的时候,有人惊喜,有人担心,很多人在热烈地讨论这样的发展是“姓社”还是“姓资”,然而,务实的陈村人就以自己独特的姿态呈现于人们眼前。他们洗脚上田,拿起大刀长矛,锄头长棍打天下了。花农靠一亩几分地和天台种植兰花、小盆景来发展花卉业。种花大户何恒,开始只是在自己家里巴掌大的自留地里橘、米仔兰、兰花等,后来积蓄了钱后由5亩地种观叶植物逐渐扩大了面积。花王卢荣,当年办花场时全部家当才两万元,但他硬是闯出了一条新路,承包了顺峰园艺公司,到2000年,他的年销售额就突破了1000万元。

  这个时候,陈村已经出现了不少的花王、种兰大王,万元户早早地就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但是他们没有躺在功劳薄上,沾沾自喜,停步不前,这时的“陈村种”把眼光放得更长更远了。1983年春节,在镇政府的支持和组织策划下,唱起了“政府搭台花农唱戏”的歌儿,在广珠公路两旁办起了首届迎春花市,有效地解决了花农生产销售的难题,同时也带动了地方花卉市场。1995年,陈村人更是充分利用花乡的资源,引入了不少的外来花商,例如梅庆超教授创办的高新园艺(教授)公司,这些公司改变了农民的传统种植方法,还使花卉经营方式也由在年末销售改为常年都可以上市,国外的品种经过科学的培养,也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顺德城市网首页
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 上一篇:十年
下一篇:跨栏 >
知识产权声明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网络违法罪 安网 举报有奖 网络违法罪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粤ICP备13003604号

粤公网安备 44060602000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