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刮鱼”的鱼塘公
北有火锅,粤有边炉,边炉也好,火锅也罢,都是要“打”的——食材平白现呈,食客需亲自动手,火候文武、口感老嫩、各人咸淡自负,冷暖自知。
即捕即食,讲究鲜
粤菜讲究新鲜,食材面圣的早晚次序都要斤斤计较。“鱼塘公”是从事塘鱼养殖的农民,随捕随吃,吃的是第一手滋味,泥腿子未洗净,便来围炉夜话,更又添了几分野趣。
我们可以从《顺德菜精选》(梁昌、廖锡祥著)中感受“鱼塘公打边炉”的地道风味。
.....前些年,有幸在顺德杏坛赴过一次这样的边炉宴。傍晚,几个黑铁塔似的鱼塘公,披一身红霞,招呼我们蹲下“入席”。
他们有的在“地堂”(晒场)上随手捡来几块砖头砌成炉灶,从香蕉树上取下挂着的大镬,抱来几捆干桑枝,升火烧水;有的从竹箔里兜起几尾活蹦乱跳的鲩鱼来,随机三刀两割制起了鱼肉,然后快刀切成“轻可吹起,薄如蝉翼”的双飞鱼片、盛好;有的则操刀切姜丝......
随着“水开啦(水滚啦)”的一声呐喊,各位厨师兼食客不约而同捡来一块砖头作凳,围镬二坐,随即操著夹起鱼片往锅中开水里浸。
说时迟那时快,眨眼间鱼片卷成蝴蝶状,他们立刻夹起,伴着碗里的酱油、熟油、姜丝往嘴里送。他们说,鱼片七八熟时特别鲜嫩爽滑;十成熟时,就烂在镬里。
顺德鱼塘,底蕴厚
(摄/顺德城市网摄影俱乐部“line”)
顺德塘鱼养殖可以追溯到唐代。以鲮鱼、鲤鱼为主,目的是“一年可供口腹”。挖塘养鱼较早为“两龙”(龙江、龙山地区)。
清乾隆年间,掀起“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高潮,龙山堡“民舍外皆为塘”,时至今日,两龙地区的不少村落,依然保留这种人居格局。
到清光绪年间,县境种禾田的面积不到总耕地面积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另外九份的耕地是桑基鱼塘,顺德十个农民有九个是鱼塘公不足为怪。
一天辛勤劳作后,也不亏待自己,鱼塘公的一著一酌,概括出珠三角农民丰足的生活风貌。
来源:顺德档案史志、顺德菜精选
编辑:李晓华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