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德南方民间智库揭牌
顺德城市网消息 (记者邓云) “怎样把异地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管理要规范,服务要贴心,这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在此求教于各位大方之家。”昨日(7月10日),在N-S(南方-顺德)改革系列论坛上顺德区委副书记刘光大现场谦虚请教,如何让异地务工人员这群“南雁”幸福地参与到顺德的建设发展中。
事实上,这场论坛以“顺德发展,如何让异地务工人员幸福参与”为主题是有原因的。刘光大解读说,顺德作为异地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一直以来都在探索如何让他们融入顺德,并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刘光大说道,但随着三大改革的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将打得更开,这就意味着接下来对顺德异地务工人员的一些服务力度将会更大。如何让管理和服务更到位,是一篇要做好的文章。
对此观点,南方民间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彭澎很是赞同。前段时间,他带队对顺德异地务工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做了调研,并形成了《蓝皮书》。调研后发现,顺德作为广东制造业的重地,异地务工人员的数量比较多,成分比较复杂,多多少少是广东省异地务工人员状况的缩影,如果在顺德找准了解决办法,对全省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彭澎也谈及了自己的建议,解决异地务工人员融入顺德,不能仅仅靠政府,应该政府、企业、社会三结合,走“三结合”的道路。
实际上,去年6月,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促进流动人员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优惠政策《关于顺德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实施意见的通知》,包括子女就读、社保、就业、入户等,让流动人员能够真正融入顺德。但刘光大坦言,对异地务工人员的管理,还存在诸多难题,如法律建设滞后、综合治理不力、服务措施不力、管理力量薄弱、人口难以管控等。
在这次论坛上,与会人员就分别针对如何吸引、留住异地异工人员和异地务工人员如何参与顺德发展这两个议题进行了讨论。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谢建社就提到,让异地务工人员由身份的融入转到身心的融入很重要。
虽然讨论中有不少专家,但一些异地务工人员也很大方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让我留在这里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家,因为家定了所以人也安定了。”一位来自湖南的张先生说道,来顺德之前他漂过很多城市,但自家定下来这后就决定留在顺德,“当然,这也和顺德市民的包容有关,这座城市的包容有关。”但他仍建议道,如果把异地务工人员医保及子女的上学等问题解决,那这座城市的吸引力也会更大。
“或许这个论坛结束后我们异地务工人员的一些问题仍没解决,但至少这个论坛给了我们一个发言的机会。”高少辉也是一名异地务工人员,他谈道,他理解一些对于异地务工人员的服务工作需要一段时间去做好,但希望一些他们在论坛反映的问题可以得到关注和被重视。
■精彩观点
谢建社:让异地务工人员由身份的融入转到身心的融入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第一,身份留人。公平对待,同工同酬,除了户籍制度之外的东西,同城待遇。
第二,身心留人。“两感四度”。“两感”指认同感、归属感;“四度”指知晓度,经过上次彭澎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异地务工人员不了解政府的相关政策,不知道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认同度,对顺德的认同如何;参与度,认同之后要参与,报告里提到能不能参政议政;满意度,对政府的工作,对当地政策的满意度。
第三,情感留人。生产环境,生活氛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四,教育留人。经调查发现,异地务工人员很大的忧虑是子女读书问题,现在已经暑假了。大家可以看到有多少小朋友从四面八方来到珠三角,为什么小孩子都往珠三角来,因为他们的父母都在这边打工,所以那些小孩不能在当地读书,放假了就纷纷到珠三角。教育留人有两方面,包括务工人员的自身教育,还有补偿教育,很多异地务工人员没有完成义务教育,我们要帮他们完成补偿教育。
第五,政策留人。要有优惠政策,包括子女入读,社会保障问题。
第六,机制留人。要建立接纳机制,这是最重要的,大家身份都有了,叫“异地务工人员”也好,叫“新广州人”也好,叫“新粤人”也好这些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接纳机制。分四个机制,一是公平就业机制,二是管理服务机制,三是融城能力机制,四是社会保障机制。
罗灵:文化归属感规避未来的危机
(广东省美术协会会员、顺德老工业区建筑遗产保护民间人士、顺德2010年十大文化名人)
解决异地务工人员问题,先要营造文化归属感。
我认为解决异地务工人员的问题,首先解决他们的归属问题。
如果身边只有废气,那么人的生命还能有多少,不要说异地人,就是本地的人对这个城市还有什么指望。我们要打造一个文化城市,这样才是留住所有人的一个方法。珠三角这样一个发达的城市,如果还是以经济建设这个类型为主,如果不去构建另外一种类型,像留住这些异地务工人员,没有文化的归属感,未来的危机是显而易见的。
(编辑: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