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在顺德北滘镇碧江村振响楼,叶剑英将军曾向青年师生们这样说:“我们中国正如大海茫茫,今日中国的命运,正处在民族革命的高潮中。我们不是得到自由,就是在这波涛中沉没。但是,这个命运是由我们去决定的。希望各位努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求得中华民族的自由,努力前进。”
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这场雄心壮志的演讲不仅激励广雅的师生,更振奋了碧江民众。越来越多当地群众加入抗日游击斗争中,在不同的战线上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战运动。
游客观看振响楼
振响楼原名裕德堂,为赵氏家族祠堂,始建于明代。抗日战争时期,振响楼曾用作广东省广雅中学校舍。目前,振响楼被认定为第三批佛山市党员教育基地、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顺德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间制造民族革命战士的大工厂”
“我从小就对振响楼的历史耳熟能详。”上世纪六十年代,碧江社区退休老校长苏少洁曾就读于碧江民办小学,也就是现在的振响楼。看着昔日的母校成为如今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她感到非常的骄傲与自豪。在学校时,她曾多次在课堂上与学生讲述振响楼的历史,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的热情。
1937年,日军空袭广州,为躲避空难,广雅中学1000多名师生从广州迁至顺德碧江,以振响楼、大夫祠等祠堂为校舍继续办学。他们筹办民校,组织剧社,义演抗日剧目,编辑出版《广雅呼声》,在碧江、西海、路尾围、陈村等地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邀请郭沫若、沈雁冰(茅盾)、李六如、汪馥泉等爱国志士到校演讲,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1938年5月5日,叶剑英将军应邀来碧江,在振响楼向800多名广雅师生作了《把握住抗战胜利的基本条件》的演讲,阐述七七事变国内外之形势并动员全校师生与农村进步青年积极投身抗战,大赞誉广雅中学是“一间制造民族革命战士的大工厂”。
同年夏,不少学生坐言起行,奔赴延安,加入珠江纵队,组建“抗先队”,在不同的战线上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战运动。1996年7月7日,叶剑英元帅长子叶选平更亲自为振响楼题匾“广雅中学碧江校址”。
碧江振响楼作为当时广雅中学在顺德开展抗日宣传教育的“根据地”,高举抗日救亡伟大旗帜,始终保持和发挥抗日先锋作用,在顺德播下了抗日救亡的星星火种,让广雅学生与当地爱国进步人士在顺德掀起轰轰烈烈抗日救国的抗战热潮,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和教育意义。
苏少洁从小便在这般浓厚的爱国氛围下成长,身为党员,在退休后她依旧热心于社区工作,助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她希望广大青年能在碧江这块沃土上汲取丰厚的营养,发奋读书,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
继续盘活红色基地,推广红色文化
振响楼是抗日战争早期广雅中学下乡避难、学习、救亡历史的重要见证地,也是叶剑英同志等向广大知识分子和乡民宣传党的思想的重要场所。
碧江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碧江已经基本完成振响楼、百韶医馆等历史遗迹的盘活工作,接下来将逐步挖掘不同的遗址,连成一条参观线路,同时不断加强对碧江红色文化的宣传推广。
以翔实的历史素材为基础,策划红色文化展示,是完善碧江传统村落展示体系、深化推动碧江村落活化的重要项目。
“生活在碧江,我感到非常的自豪,现在振响楼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更便于我们了解碧江的红色文化,学习先烈精神。”碧江小学退休校长钟惠洪也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学于碧江民办小学(现在的振响楼),他认为碧江的先烈们为后辈的幸福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当代年轻人要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造福社会。
碧江小学义工队队长张靖从广州嫁到碧江已有十三年,感受着碧江日新月异的变化,她对这座城市也更加地热爱。“十多年来,碧江变化真的很大,道路、建筑等现代化建设效果非常明显。”
因为工作原因,张靖曾多次参观振响楼、金楼等历史遗迹,这让她对碧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跟党走的步伐。目前,她已经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李佳)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