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忆往昔风雨兼程岁月如歌,看今朝百年华诞风华正茂。转眼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100年的风风雨雨。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再到如今的灿烂辉煌,这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栉沐风雨,却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为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及“人民至上”的精神,即日起顺德城市网推出“辉煌100年·顺德党史系列”栏目,和大家重温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
在岭南大地上,粤剧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以地方文化特色抒写革命情怀,诞生了许多红色经典佳作,展示了旺盛不衰的艺术活力。
其中,首演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山乡风云》被视为是粤剧现代戏创作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享有“北看《红灯记》,南看《山乡风云》”的美誉,而作为粤剧之乡的顺德,对这部剧更是耳熟能详,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哼唱几句。
1979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电影《山乡风云》时,曾来顺德拍摄,更引起大家的热议。
2007年,广东粤剧院重排《山乡风云》,200多人的团队来到顺德,6月3日在演艺中心演出,给顺德戏迷带来新的感受。
顺德人之所以热爱该剧,除了粤剧艺术的因素外,还有就是剧情相当接近顺德实际,仿佛就是把顺德的故事搬上舞台。今天小编带大家重温这部红色经典的《山乡风云》。
该剧主要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抗战胜利后,顺德作为中共领导的珠江三角洲抗战的主战场,成为国民党“清乡”围剿的重点,这时珠江纵队已经北撤,党组织被迫转移疏散。然而,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不顾个人安危,穿行在白色恐怖之中,敢于在敌强我弱的地区迅速恢复组织,广泛发动群众,与敌顽强对抗。
经党组织的周密安排,在进步人士和开明士绅的支持下,他们大多数以教师的身份进入各地的小学校,在教书之余广交朋友,向群众灌输进步思想,启发大家团结起来摆脱剥削和压迫。他们甚至开办夜校,使学校不仅是农民学习文化的地方,也是农民群众聚集开展进步活动的场所。
1951年4月参加顺德县第一届党代会的程淑英【档号:6-F1.24.1-017.15】。
1947年春,黄毅和程淑英等人经介绍来到顺德细滘小学任教,他们敬业勤业,使学校名气大为上升,赢得了乡村父老的尊敬,更得到副乡长黄溎潮和校董陈平海的赞誉,为党的工作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51年4月参加顺德县第一届党代会的黄毅【档号:6-F1.24.1-017.15】。
然而,那一年的夏秋间,国民党县政府加紧“清乡”,侦闻细滘小学教师思想进步,顿生疑窦,就安插孔某和吴某进来任教,以作耳目,监视师生。二人到校后捕风捉影,虚构情报,诬陷师生,密告当局以讨奖赏,孔某还经常或明或暗调戏大龄女学生,他们的行径引起师生和村民的愤慨。
一次,孔某带领便衣武装包围学校,拘禁了进步学生,并刑供审讯,妄图迫其供出所需情报。面对阴险毒辣的敌人,程淑英利用她是黄溎潮孩子家庭教师的关系,促请黄溎潮出面干预。黄溎潮即调动本村的自卫武装前来,与对方形成对峙,一时间气氛紧张起来,后经陈平海斡旋才平息了此事。
事后,校内校外纷纷揭发和抨击孔某,在强大舆论之下这两名反动教师被驱逐出细滘。
顺德市《老干诗苑(第四集)》刊登的郑迪年悼怀程淑英同志的诗【档号:B8-191-150】。
在重温这部广东粤剧院重排的《山乡风云》之时,我们不仅仅能感受到顺德人对于粤剧的喜爱程度,更能感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在与国民党斗争时不屈不挠、临危不惧以及顽强对抗的精神。
来源:顺德档案史志
编辑:左翠银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