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村宽阔的“小康路”
宽阔的“小康路”、崭新的房屋、整洁的巷道、齐整的路灯……海风徐徐拂来,走在雷州半岛西海岸的海边村村道上,村民们满脸惬意,谈及这两年来的变化,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海边村是雷州市覃斗镇较为贫困的村庄,辖有海边、下林、后塘、草芬、港头等五条自然村。2016年5月起,顺德区杏坛镇政府扶贫工作组进村开展帮扶工作,通过强组织、兴产业、促脱贫,使海边村经济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改善基础设施,贫困村也有诗意“夜生活”
“雨天一团泥,晴天尘满天”,这是过去对海边村群众出行难的真实写照。在工作队的帮扶下,目前,“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还村村修起‘连心路’。”五条村全面铺起了硬底化巷道,而且村村修起了环村路和入村路。过去村巷破损严重,如今改善了基础设施,村里的环境转好,村民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改造前的海边村和改造后的海边村
一幢幢新建的民房井然有序,一条条输水管道直通农户家里,一行行路灯成了靓丽风景线。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正见证了一条贫困村的巨变。两年以来,在工作组的倾力帮扶下,该村24户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建起了漂亮楼房,圆了“安居梦”,工作队还为每个贫困户发放了资助金,大大改善了贫困家庭的居住环境。
在海边村,工作组除了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奔康外,还着眼改善村里的普惠性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村里建起一个“大项目”,投入98万多元修建一条长约为1公里的防风浪堤,还配套建起4米宽海堤大道,并竖起路灯,使海边村3700多名村民受益。夜里路灯齐亮,村民三五成群散步休闲,沐浴着习习海风,贫困村里的夜生活也充满着诗情画意。
精准产业帮扶,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9千
走在海边村的海边看到,大海里林立起密密麻麻的养螺柱,蔚为壮观,养殖户的船只穿梭来往,临海岸边是搭建起的一排排“清螺场”。
原来,这是扶贫工作组通过调研了解该村实际情况后,因户施策,实施的‘坡上养殖和海水养殖’两大模式,利用产业资金帮助有劳动力的26户贫困户发展养牛业,同时,依托该村沿海适宜发展红扇贝螺的资源优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6.5万元实施“海产品加工项目”,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全面带动海水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工作队带头组建合作社,吸引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加盟,实行规范化经营管理,统一品牌、包装、销售。海水产业扶贫项目适合当地实际,一年四季都能产螺,而且价格比较稳定,发展势头良好。每次收螺过程中,又有20多名贫困人口参与。“不但得到利润分红,还领到工资,一举两得,太划算了。”不少贫困户说。
海边村民在收螺
而这,只是扶贫工作组产业帮扶海边村的一个缩影。扶贫工作组入海边村以来,先利用省扶贫资金开展产业项目,包括投入约36万元为26户贫困户购买黄牛,投入407万元让167户贫困户入股公司,通过分红或固定收取年利率的方式来为贫困户增加收入。还利用顺德扶贫资金开展产业项目助力村民增收。投入36.5万元用于海产品加工项目建设与运营,利润用于分红和发展使用。该项目已投产运营,生产出约2000斤瑶柱产成品,经过多渠道、联系电商等增加销售,已售出约700多斤。
海边村出产的瑶柱
海边村总人口3770人,原有贫困户127户,贫困人口446人。过去该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顺德区杏坛镇对口帮扶海边村的两年来,紧紧依托沿海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产业来增加贫困户收入,帮扶项目及投入资金总达350多万元,如今海边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9千元,彻底改变了贫困村落后面貌。
下一阶段杏坛镇工作组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作为技术指导、优化品种、销售等配套的平台。继续推进社会保障、教育、住房、医疗、就业、产业一系列的帮扶措施,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高慧超 通讯员何永兴 刘冬)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