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炜明
探讨社会组织的活力,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政策层面:完善公共政策,提供资源保障
(一)增加社会组织能够参与的服务项目
增加社会组织能够参与的服务项目意味着政府在部分领域的放权、职能转变,意味着政府以公共政策赋予社会组织参与的权力。政府宜将一些原由政府直接提供的服务及一些新的服务采用创新的方式来“下放”给社会组织,用服务项目吸引并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更多的社会管理。
(二)增加对社会组织的财政投入及投入方式
从国际上看,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是一个促进社会组织良性发展保持竞争力的好举措,对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尚处在“幼苗阶段”的现实情况来看,政府直接的扶持更是必不可少。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应当承认目前社会组织在不少服务领域是严重缺位的,地方政府应在充分调研摸底之后,以直接的赞助金、鼓励金和培育费的方式投向一些特定领域和特定阶段的社会组织,如初创期的社会组织、从事社区服务的志愿组织、具有完善的发展思路而缺乏生存经费的社会组织,等等。
(三)提高企业界和社会公众的捐赠热情
提高企业界和社会公众的捐赠热情不仅仅是文化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人们的捐赠热情一方面受宗教文化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可获税收减免的考虑。以税法这一调节手段促使人们愿意将一部分收入捐赠至社会组织中,对于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唤醒其社会关注度都是非常重要的。2007年修订的新税法对捐赠的税前扣除做出了变更,公益性捐赠由原来按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内扣除调整为按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扣除,个人公益捐赠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限额为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30%,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发展。
然而要获得免税,所需履行的程序过分复杂,获得的相关规定有些模糊,社会组织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获取的困难使得真正享受税收减免并非易事。
二、社会组织自身:旺盛的生命力来源于良好公信力
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也称公信度或信誉,是指社会、被服务对象、政府第三方专业机构及捐赠方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可及信任程度。具体而言,就是非营利组织公开说明组织所获各种资源的流向,以及说明各种运作是否有成效,是否符合组织宗旨及其社会承诺,用来证明其为可靠组织的能力。
公信力对社会组织的意义体现在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
(一)是公信力直接促进社会组织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从而有助于得到政府更大的扶持,社会更多的关注、公众更大的信赖、各方更多的捐助,同时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公信力缺失则破坏了社会组织的社会形象,阻碍了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公信力直接促进社会组织的功能实现。社会组织存在的根基在于社会组织的功能契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公信力在促进社会组织形象的树立基础上,使其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显然有助于其更好地遵循组织宗旨,践履社会责任,实现社会功能。公信力作为社会信誉的重要标志,它所体现和反映的是社会的意愿,是公众的认知度,公信力重点在于“公”,因此可以说,公信力是社会组织的生命线。
三、管理技巧:运用“心灵契约”去管理社会组织
“心理契约”这一术语是来源于阿里吉斯《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他的主要观点是:如果主管采用一种积极的管理方式,那么雇员则会产生乐观的表现;如果主管保证和尊重雇员的非正式文化规范(雇员稳定的工资、工作及自主权等),雇员就会减少抱怨,而维持高的生产。之后,经过莱文生等人的发展,将其定义为:雇主与雇员关系中,组织与雇员间事先约定好的、内隐的、没有说出来的、各自对对方怀有的各种期望,是不成文的契约。
要建立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心灵契约”取决于该组织是否有一个正确的管理习惯。其中不仅包括高效的招聘、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还需要有一个有个人魅力的领导者以及良好的组织文化。美国领导科学领域的专家库泽利说:领导者要树立服务的意识,睿智的领导者知道服务和支持要比指挥和控制产生更多的能量、才干和责任感。另外,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来看,组织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起导向、规范、凝聚力和激励的作用。YMCA(基督教青年会)构建了一个能够留住人才的组织文化——“施比受更为有福”,虽然这句话出自圣经,但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都能引导员工奋发向上、包容,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四、长远眼光:对学生志愿者进行长远投资
社会组织在招募志愿者进行活动的过程中给志愿者们的不仅仅是一种经历,更重要的是树立他们的服务信念。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要求学生在课余进行志愿者服务。以香港为例,香港教育署规定每个学生每年必须有250小时的服务时间,这很大程度上给机构提供了一种吸收人才的机会。有一些机构就会设置一部分资金专门运用于志愿者的活动策划案,这样一来就为志愿者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让这些志愿者看到自己的努力是获得支持的,增加他们的归属感。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机构吸收优质项目企划的很好时机。只要志愿者对机构的归属感形成,他们就会更尽心地为机构进行服务。
2014-7-15
顺德城市网(www.shundecity.com)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的版权和/或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受中国法律和/或相关国际公约中有关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属顺德城市网和/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拥有。
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顺德城市网书面许可,对顺德城市网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城市网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发行、播放、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城市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顺德城市网法律顾问:广东力创律师事务所 沈密律师